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网上纪念馆作为一种新兴的缅怀形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 “全球华人免费共享的网上纪念平台”,永远怀念等平台以其便捷性、环保性等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情感寄托方式。然而,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网上纪念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全面剖析网上纪念馆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网上纪念馆的显著优势
(一)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缅怀
传统的祭扫活动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人们需要在特定的日子前往特定的地点进行纪念。而网上纪念馆彻底打破了这种限制,让缅怀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随时登录平台,为逝者送上鲜花、留言表达思念。对于海外游子、工作繁忙的上班族以及因身体原因无法前往实地祭扫的人群来说,网上纪念馆成为了他们寄托哀思的重要途径。例如,一位常年在国外工作的华人,通过永远怀念平台为国内已逝的父母创建了纪念馆,他可以在父母的忌日、生日等重要日子,第一时间在网上进行祭奠,跨越了地域的距离,让思念得以延续。这种便捷性极大地提升了缅怀的频率和及时性,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与逝者保持情感联系。
(二)经济环保,践行绿色理念
传统祭扫活动中,人们通常会购买大量的祭品,如鲜花、纸钱、香烛等,这不仅耗费金钱,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据相关数据显示,传统祭扫每年产生 120 万吨焚烧垃圾,引发山林火灾占比达 37%。而网上纪念馆采用虚拟祭品的形式,用户可以免费或低成本地为逝者送上电子鲜花、蜡烛等,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同时,网上纪念馆无需占用实际土地资源,减少了对土地的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永远怀念平台为例,其电子祭品库已收录 3000 余种环保替代品,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这种经济环保的特点,既减轻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又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让缅怀在绿色的氛围中进行。
(三)丰富内容呈现,构建全面生命档案
网上纪念馆突破了传统墓碑简单记录逝者姓名、生卒年月的局限,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逝者的生平事迹。用户可以上传逝者的照片、视频、音频等资料,撰写详细的生平故事、回忆文章,甚至可以添加逝者的兴趣爱好、人生格言等内容,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生命档案。例如,在永远怀念平台上,用户可以创建包含逝者生平文字、照片、视频的电子纪念册,还能运用 AI 技术实现老照片修复、照片生成视频等功能,丰富了缅怀的维度。通过这些丰富的内容,后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辈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让家族文化和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
(四)促进亲友互动,增强家族凝聚力
网上纪念馆为亲友提供了一个共同缅怀、交流互动的平台。家族成员可以共同参与纪念馆的创建和维护,分享各自对逝者的回忆和情感。在永远怀念平台上,用户可以邀请微信好友加入亲友团,一同书写、共同祭拜,实现 “云端团聚”。通过留言、评论等功能,亲友们可以交流对逝者的思念,讲述逝者生前的趣事,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在重要的纪念日,家族成员还可以通过线上共祭的方式,凝聚家族力量,传承家族精神。这种互动不仅让缅怀变得更加温暖,也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五)教育传承功能,激励后代奋进
网上纪念馆不仅是缅怀逝者的场所,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传承意义。通过展示逝者的生平事迹、成就和精神品质,能够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例如,在一些公众人物的网上纪念馆中,人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奋斗历程、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从中汲取正能量。对于家族成员来说,祖辈的奋斗故事和优良品德通过网上纪念馆得以永久记载,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的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传承家族精神,为实现家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二、网上纪念馆存在的不足
(一)平台审核机制不完善
在多个网络祭奠平台上,注册流程普遍较为简单。以部分平台为例,只需填写姓名、性别、照片、出生和逝世日期、与逝者关系、墓志铭以及任务简介等基本信息,就可以创建纪念馆。在创建祭奠内容时,一些平台甚至无需经过任何审核步骤,便能在公开页面中被搜索到。这种审核机制的缺失,导致平台上可能出现虚假信息、恶搞内容甚至恶意为活人建网墓的情况。例如,曾有女孩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在某网络祭祀服务平台上设立名为 “厦门美丽女孩璐璐纪念馆” 进行网络 “祭奠”,该纪念馆详细记载了女孩的个人信息,对其身心及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不仅违背了网络祭祀的初衷,也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虚拟祭品价格虚高
许多网上纪念馆平台推出了种类繁多的虚拟祭品,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蜡烛、贡品、鲜花、水果、特色菜、礼物、书籍、乐器、服饰、家电、别墅等,品类近 20 种,每个品类还有不同物品,差不多有上千种。然而,这些虚拟祭品的价格却普遍偏高。最便宜的香或者纸钱售价 1 元,但此类低价商品数量极少,多数鲜花 3 元起,更有几十元的香烛、家电家具,甚至上百元的豪华别墅、私人飞机等。一些平台还会在重要节日推出高价虚拟祭品套餐,如售价 1000 多元的 “豪华祭祀套餐”。部分平台宣称 “让亲人在那边风风光光用上顶好的产品才是真孝顺”,这种营销方式给用户带来了心理压力,似乎不购买高价祭品就不孝顺,不仅违背了祭祀的初衷,也伤害了人们对逝者的感情。
(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网络祭奠平台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问题。一些平台的软件后续不更新,导致屏幕不适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还有平台会突然连续几天显示网络错误,无法正常访问。有的平台在收取用户费用后,却无法提供承诺的服务。例如,李女士开通会员后发现,自己享受的权益并不比之前多,平台承诺的会员积分换代币,连使用入口都找不到。此外,一些平台的客服服务不到位,对于用户的问题不能及时解答,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降低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
(四)情感真实性受质疑
在传统观念中,实地祭扫时触摸墓碑的真实触感、燃烧纸钱的烟火气息,是缅怀仪式不可或缺的部分。相比之下,网上纪念馆的虚拟性让一些人对其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他们认为,虚拟的献花、点烛等操作无法真正传递内心的悲痛和思念,缺乏传统祭扫方式所带来的庄重感和仪式感。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长的人群,他们更习惯于传统的祭扫方式,难以接受网上纪念馆这种新兴的缅怀形式。尽管年轻一代对仪式真实性的认知正发生着深刻转变,但情感真实性的争议仍然是网上纪念馆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五)法律规范有待健全
目前,针对网上纪念馆的相关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社会公众对网络祭祀这一新兴事物的认识存在不足,对私自设立纪念馆 “祭奠” 活人等违法行为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将其当作娱乐方式,并未意识到该行为不仅可能侵害被 “祭祀” 人员的名誉权、肖像权,还可能触犯刑事法律,构成侮辱罪、诽谤罪等。在发生侵权事件时,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难以确定,导致受害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对于平台的监管责任、用户信息保护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以促进网上纪念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网上纪念馆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平台审核责任
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用户注册信息和祭奠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在用户注册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上传逝者的死亡证明等相关材料,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和活人被祭的现象。对于创建的纪念馆内容,要进行人工审核,确保信息真实、合法、合规。同时,平台应设立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对违规内容进行举报,对于核实的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如删除违规纪念馆、封禁违规账号等,维护平台的良好秩序。
(二)规范虚拟祭品价格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虚拟祭品价格的监管,制定合理的价格指导标准,防止平台随意定价、价格虚高。平台应明确标注虚拟祭品的价格,确保价格透明,并提供多样化的价格选择,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平台应避免使用不当营销手段诱导用户消费,倡导理性消费,让虚拟祭品的价格回归合理水平,真正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的服务。
(三)提升平台服务质量
平台要注重软件的更新和维护,确保软件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及时修复屏幕不适配、网络错误等问题。加强客服团队建设,提高客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此外,平台应建立用户反馈机制,积极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四)增强情感互动设计
为了增强网上纪念馆的情感真实性,平台可以在互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更加沉浸式的缅怀场景,让用户仿佛身临其境。增加语音留言、视频留言等功能,让用户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平台可以举办线上纪念活动,如主题征文、回忆分享会等,增强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让网上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情感温度的精神家园。
(五)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立法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网上纪念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规范用户行为。对于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等违法行为,要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标准,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用户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要求平台采取严格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为网上纪念馆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四、结语
网上纪念馆作为一种新兴的缅怀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环保、丰富的纪念体验,在传承文化、凝聚情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其存在的审核机制不完善、虚拟祭品价格虚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情感真实性受质疑以及法律规范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强化平台审核责任、规范虚拟祭品价格、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增强情感互动设计以及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等措施,网上纪念馆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网上纪念馆有潜力成为人们缅怀逝者、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让思念在数字空间中得以永恒延续,为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