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启蒙老师的祭文:您手把手教我写的第一个字,是“人”

一、粉笔灰里的初见:先生的鬓角与课桌的木纹

那年九月的晨光带着桂花香,穿透窗棂时正落在您转身板书的背影上。您姓陈,名字里有个 “默” 字,后来我们才懂,这 “默” 字里藏着的是教书育人的沉潜与坚韧。开学第一天,您站在讲台前,蓝布褂子洗得发白,袖口挽着两道整齐的折痕,鬓角几缕银丝在晨光里微微发亮。您没多说什么开场白,只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轻轻敲了敲,声音清越如古玉:“今天,我们先学一个字。”

您转身的瞬间,粉笔灰簌簌落下,像一场无声的雪。您握着我的手,将铅笔塞进我掌心,指尖的温度透过木质笔杆传来,带着淡淡的墨水香。“看好了,” 您的声音在我耳边轻响,“这‘人’字,先写一撇,要稳,像人站着的骨架;再写一捺,要挺,像人撑起的脊梁。” 铅笔在田字格纸上划过,留下两道青涩的痕迹,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用文字描摹 “人” 的形状,而您的指尖始终扶着我的手腕,力道轻柔却坚定,仿佛在给我注入一种无形的支撑。

课桌的木纹里至今还藏着时光的影子 —— 后来我才知道,那张桌子是您亲手修理过的,抽屉底板上还留着您用墨笔写的 “修于丁卯年秋”。您总说,物件如人,要懂得爱惜,方能长久。那时我蹲在教室后门看您修理桌椅,见您用锉刀打磨木刺,汗水顺着额角滴在木屑里,忽然觉得您手中的锉刀和粉笔,原是同一种工具,都在打磨着生活的毛边,都在勾勒着 “人” 的轮廓。

二、田字格里的哲学:从笔画到品格的启蒙

您教 “人” 字的那节课,足足上了一整个上午。不是重复书写,而是带着我们看教室外的树。“你们看那樟树,” 您指着操场边的老树,“根扎得深,枝伸得远,站得直,这就是‘人’的样子。” 那时我们似懂非懂,直到后来,才明白您是在用自然万物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班里有个叫小远的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冬天还穿着单衣。您知道后,默默从家里拿来了自己孩子的旧棉袄,却说是 “学校发的救助物资”,让小远别声张。您说:“人活一世,不光要站得直,还要懂得暖人。” 那天放学,我看见您送小远回家,两人的影子在夕阳里拉得很长,您的手搭在小远肩上,像极了那个 “人” 字的结构,一撇支撑着一捺,一捺依偎着一撇。

您的办公室里总放着一个搪瓷缸,缸底沉着厚厚的茶垢。有次我帮您倒茶,不小心把缸子摔碎了,吓得直哭。您却笑着捡起碎片,说:“碎了就碎了,人哪有不犯错的?但要记得,碎了的瓷片不能乱扔,得包好再丢,别伤了别人。” 您用报纸仔细裹好碎片,又拿出一个新的搪瓷缸,上面印着 “为人民服务”。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旧缸子是您当知青时用的,跟了您几十年。您不是在教我处理碎片,而是在教我,做人要懂得责任,哪怕是对一块碎瓷片,也要有周全的考量。

三、黑板擦不掉的印记:那些未说出口的教诲

三年级那年,我因为嫉妒同桌的新钢笔,偷偷藏了起来。您发现后,没有当众批评我,而是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张白纸,让我在上面写 “人” 字。我写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纸张浸透了墨水。您才缓缓说:“你看,这‘人’字写歪了,墨迹就会晕开,像心里藏着事,总会露出来的。” 您没让我还钢笔,也没告诉家长,只是让我每天帮同桌削铅笔,直到我主动承认错误。

您的语文课总是充满了惊喜。教 “孝” 字时,您带我们去看望学校退休的老教师;教 “信” 字时,您让我们给远方的亲人写信,还亲自帮我们寄出去;教 “仁” 字时,您带着我们在校园里种树,说 “种树如育人,要耐心浇灌,等它长大”。那时我们不懂,这些看似与课本无关的举动,其实都是您在拆解 “人” 字的密码 —— 一撇是知识,一捺是德行,缺了哪一笔,都立不住。

您的板书永远工整得像印刷体,连标点符号都透着讲究。有次我问您:“先生,为什么您写的‘人’字,撇总是比捺长一点?” 您放下粉笔,转身看着我们,眼神温和却严肃:“因为做人啊,要多付出一点,多担当一点,这一撇是付出,一捺是收获,付出多一点,收获才站得稳。” 后来我在您的备课笔记里看到,那一页密密麻麻写满了 “人” 字,每个字的撇都比捺长,像无数个站立的人,在纸页上撑起一片天地。

四、时光里的碑:当 “人” 字成为生命的注脚

您退休那年,头发已经全白了,却依然每天来学校看看。您说:“习惯了闻粉笔灰的味道,闻不到,心里空落落的。” 有一次,您在操场边的樟树下坐着,看我们上体育课,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您身上,像给您披了一件金色的外衣。我跑过去问您:“先生,您教了一辈子书,最得意的是什么?” 您指了指树下玩耍的孩子们,笑了:“你看他们跑跑跳跳的样子,都是‘人’字的模样,这就是我最得意的。”

您走的那天,下着小雨,像您当年教我们写字时落下的粉笔灰。整理您的遗物时,发现您抽屉里有个铁盒,里面全是学生的作业,我的那本还在,第一页上那个歪歪扭扭的 “人” 字,您用红笔在旁边画了个大大的圈,旁边写着:“此子有骨,可塑。” 原来,您早就知道每个孩子的特质,就像您知道哪棵树苗需要多浇点水,哪棵需要多晒晒太阳。

如今,我在永远怀念这个平台为您创建了纪念馆,把您的照片、备课笔记、甚至那个包裹碎瓷片的报纸都扫描上传了。这里的隐私保护做得很好,我设置了密码,只有真正想念您的人才能进来。就像您当年说的,有些情感需要珍藏,有些记忆需要守护。在纪念馆里,我看到有人留言说:“陈老师教我写的第一个字也是‘人’,他说做人要像树一样正直。” 原来,您在无数人心里都种下了 “人” 的种子,如今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五、永不褪色的笔画:致那个教会我 “人” 字的人

先生啊,如今我也成了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总会想起您当年握着我手写 “人” 字的温度。我学着您的样子,让学生们观察窗外的树,让他们明白 “人” 字的结构里藏着天地的道理;我学着您的样子,用搪瓷缸泡茶,告诉学生茶垢里沉淀的是岁月的味道;我学着您的样子,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圈,写下鼓励的话,就像您当年对我那样。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在网上纪念您,我说,因为这里的 “永远” 二字,恰如您教给我们的 “人” 字,是跨越时空的站立。您看,纪念馆里的留言越来越多了,有您当年的学生,有学生的学生,他们说您教会了他们善良、正直、担当,这些品质,不正是 “人” 字的笔画吗?

此刻,我坐在电脑前,对着纪念馆里您的照片,仿佛又看见您站在黑板前,拿起粉笔。先生,您知道吗?您手把手教我写的第一个字,如今成了我一生的功课。我用这 “人” 字丈量世界,用这 “人” 字书写人生,用这 “人” 字怀念您 —— 因为您本身,就是 “人” 字最好的诠释。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