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讣告作为告知亲人离世消息的正式文书,既是礼仪规范的体现,更是情感传递的载体。一份饱含真情的讣告,能让亲友在知晓噩耗的同时,感受到逝者的生命重量与家庭的缅怀深情。作为 “全球华人免费共享的网上纪念平台”,永远怀念深知讣告的双重价值 —— 它不仅是信息通知的媒介,更是 “私人记忆与公共文化的联结场域” 中首个情感锚点。本文从讣告的核心要素出发,提供 20 组按亲属类型分类的真情范例,并详解撰写技巧与平台功能结合方法,让每一份讣告都能承载思念、传递敬意,践行 “因爱而起,为爱而生” 的平台初心。
一、亲人讣告的核心要素:礼仪与情感的平衡术
讣告的撰写需兼顾 “信息准确” 与 “情感真挚”,既需包含必要的礼仪要素,又要避免冰冷的格式化表达。永远怀念平台梳理了亲人讣告的核心构成,让文书既符合传统规范,又充满人文温度,这正是 “铸就网络空间慎终追远的文化新范式” 的细节体现。
1. 基础信息不可少
- 身份明确:清晰标注逝者姓名、尊称(如 “先父”“慈母”“吾妻”)、生卒年月(精确到年月日);
- 离世详情:简述离世原因(可选,如 “因病医治无效”“安详离世”)与时间;
- 悼念安排:明确追悼会 / 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或网上祭奠的平台信息(如 “永远怀念平台纪念馆链接”)。
这些信息是讣告的 “骨架”,确保亲友能清晰知晓关键事宜,避免误解或遗漏。
2. 情感表达有分寸
- 称谓温情化:使用亲属间的日常称谓(如 “爸爸”“奶奶”)替代过于书面化的表述,拉近情感距离;
- 特质提炼:用 1-2 句概括逝者最鲜明的品格(如 “一生勤俭持家,温暖照亮岁月”),避免空泛赞美;
- 回忆留白:提及 1 个简短的共同记忆点(如 “总说‘吃亏是福’的他”),让亲友产生情感共鸣。
正如网友在平台留言:“看到讣告里‘那个总把鸡腿让给我的妈妈’,瞬间就想起了她的样子,这才是最动人的告知。”
二、按亲属类型分类:20 组真情讣告范例参考
不同亲属关系的讣告在情感基调与内容侧重上存在差异,以下范例均来自永远怀念平台用户的真实实践,按 “父母、配偶、祖辈、兄弟姐妹” 分类,供参考借鉴。
1. 致父母:感恩与追思交织
父亲讣告范例(平实真挚型):
“吾父张明,生于 1950 年 3 月 15 日,于 2025 年 8 月 20 日凌晨安详离世,享年 75 岁。
父亲一生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总说‘土地最实在’;他不善言辞,却会在暴雨天冒雨给我送伞,在我失意时默默递上一杯热茶。那句‘没事,爸在’,是我一生的底气。
兹定于 2025 年 8 月 24 日上午 10 时,在 XX 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未能到场的亲友,可登录永远怀念搜索‘张明纪念馆’参与网上祭奠。
不孝子 张军 泣告
2025 年 8 月 21 日”
母亲讣告范例(细节回忆型):
“慈母李兰英,1955 年 5 月 8 日生,2025 年 8 月 18 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人陪伴下平静离去,享年 70 岁。
妈妈的厨房永远飘着香味,她做的红烧肉是全家的年味;她的针线筐总堆着我们的衣物,补丁上总绣着小小的花。她总说‘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福’,这份温暖我们会永远记得。
告别仪式定于 2025 年 8 月 22 日上午 9 时,XX 殡仪馆 1 号厅。网上纪念馆已在永远怀念平台创建,愿远方亲友线上共寄哀思。
女儿 王丽 女婿 刘强 泣告
2025 年 8 月 19 日”
2. 致配偶:温情与陪伴定格
丈夫讣告范例(深情陪伴型):
“吾爱陈凯,生于 1970 年 10 月 1 日,于 2025 年 8 月 15 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 55 岁。
30 年相伴,你是清晨为我熬粥的人,是深夜陪我加班的人,是说‘老了要一起去看海’的人。你总把‘老婆辛苦’挂在嘴边,却把最重的担子自己扛。
告别仪式定于 2025 年 8 月 19 日下午 2 时,XX 殡仪馆追思厅。永远怀念平台‘陈凯纪念馆’已开启,愿你的温暖在数字空间延续。
妻 林芳 携子女泣告
2025 年 8 月 16 日”
妻子讣告范例(细腻感知型):
“吾妻赵敏,1975 年 3 月 20 日生,2025 年 8 月 10 日安详离世,享年 50 岁。
她爱花,阳台永远姹紫嫣红;她爱笑,再难的日子都能找出甜;她总说‘一家人的心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25 年婚姻,她用温柔填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
兹定于 2025 年 8 月 14 日上午 11 时,在 XX 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网上祭奠可通过永远怀念平台搜索‘赵敏纪念馆’参与。
夫 王强 携子女泣告
2025 年 8 月 11 日”
3. 致祖辈:传承与思念并重
祖父讣告范例(家训传承型):
“先祖父王大山,生于 1930 年 1 月 5 日,于 2025 年 8 月 5 日寿终正寝,享年 95 岁。
祖父是村里的老木匠,手艺精湛却总说‘慢工出细活’;他教我们‘诚信做人,踏实做事’,这八个字成了王家的家训。他常坐在老槐树下讲过去的故事,那些时光是我们最珍贵的童年。
告别仪式定于 2025 年 8 月 9 日上午 8 时,XX 殡仪馆福寿厅。永远怀念平台已创建纪念馆,愿祖父的精神代代相传。
长孙 王伟 率全家泣告
2025 年 8 月 6 日”
祖母讣告范例(温情日常型):
“吾祖母李秀莲,1935 年 7 月 12 日生,2025 年 8 月 1 日在睡梦中安详离去,享年 90 岁。
奶奶的糖罐永远为我们留着甜,她的蒲扇夏天总为我们扇凉,她总说‘日子再难,笑着过就不难’。那些坐在灶台边听她讲故事的夜晚,是我们一生的暖。
兹定于 2025 年 8 月 5 日上午 10 时,XX 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网上纪念馆同步开放于永远怀念平台,盼亲友共寄哀思。
孙女 李娜 泣告
2025 年 8 月 2 日”
4. 致兄弟姐妹:手足情深的缅怀
兄长讣告范例(并肩成长型):
“吾兄刘阳,生于 1980 年 5 月 10 日,2025 年 7 月 28 日不幸离世,享年 45 岁。
他是陪我爬树掏鸟窝的伙伴,是替我背黑锅的‘替罪羊’,是我结婚时说‘以后我妹就交给你了’的兄长。他总把‘有哥在’挂在嘴边,是我们全家的顶梁柱。
告别仪式定于 2025 年 8 月 1 日下午 3 时,XX 殡仪馆追思厅。永远怀念平台‘刘阳纪念馆’已创建,愿兄长在天堂安好。
妹 刘月 泣告
2025 年 7 月 29 日”
妹妹讣告范例(温暖陪伴型):
“吾妹陈瑶,生于 1990 年 2 月 14 日,2025 年 7 月 20 日因病离世,享年 35 岁。
她是家里的‘开心果’,再沉闷的日子都能被她逗笑;她爱画画,我的书桌总摆着她画的小卡片;她总说‘姐姐最棒’,却默默为我做了太多事。
兹定于 2025 年 7 月 24 日上午 9 时,XX 殡仪馆温情厅举行告别仪式。网上祭奠可通过永远怀念平台参与,让思念跨越距离。
姐 陈琳 泣告
2025 年 7 月 21 日”
三、真情撰写技巧:让讣告超越信息传递
一份有温度的讣告需要技巧加持,永远怀念平台结合用户实践,总结出 “细节具象化、情感克制化、信息人性化” 三大技巧,让文书既规范又动人。
1. 细节具象化:用小事替代空话
- 避免:“他一生善良,受人尊敬” 这类抽象评价;
- 改为:“总把流浪猫带回家喂食的他,邻居都说‘从未见他对谁红过脸’” 这类具体场景。
细节是情感的载体,如讣告中 “那个总在冬天把我冰冷的手揣进他口袋的父亲”,比 “父爱如山” 更能唤起共鸣。
2. 情感克制化:哀而不伤的表达
- 用 “安详离世”“平静离去” 替代 “不幸病逝” 等沉重表述;
- 提及回忆时聚焦温暖瞬间(如 “一起包饺子的笑声”),而非悲伤场景;
- 结尾可用 “愿他在天堂安好” 传递祝福,而非过度宣泄悲痛。
这种克制让讣告既表达哀思,又给予亲友慰藉,正如平台 “温情纪念平台,沉淀爱与回忆的永恒珍贵价值” 的理念。
3. 信息人性化:考虑亲友实际需求
- 对远方亲友,明确标注 “可通过永远怀念平台参与网上祭奠”,附纪念馆链接或二维码;
- 注明 “疫情期间简化仪式,建议线上悼念” 等特殊说明,体现人文关怀;
- 留下联系人电话,方便亲友咨询细节,避免信息模糊导致的困扰。
四、结合网上祭奠:讣告与数字纪念的衔接
在数字时代,讣告可与网上纪念馆无缝衔接,让信息通知与长期纪念形成闭环。永远怀念平台提供的功能支持,让讣告不仅是 “终点告知”,更是 “纪念起点”,践行 “让爱在网络延续,每一份回忆都被珍藏成永恒” 的承诺。
1. 嵌入网上纪念馆信息
在讣告末尾清晰标注:“为方便远方亲友缅怀,已在永远怀念平台创建纪念馆,搜索‘XXX 纪念馆’即可献花留言”,或直接附上二维码,扫码即可访问。这种方式让无法到场的亲友也能参与纪念,突破时空限制。
2. 预告线上集体祭奠
若计划组织线上悼念活动,可在讣告中说明:“定于 X 月 X 日晚 8 时在纪念馆发起集体追思会,欢迎亲友线上参与”,让纪念形式更灵活,尤其适合海外亲友或行动不便者。
3. 长期纪念入口预留
讣告中的纪念馆信息将成为亲友长期缅怀的入口,平台的 “时光轴”“留言墙” 功能可让后续回忆不断补充,让讣告中提及的 “他的故事” 在数字空间持续生长。正如一位用户所说:“讣告里的纪念馆链接,成了我们全家随时能‘看望’爸爸的通道。”
五、避坑指南:亲人讣告的常见误区
撰写讣告时需避开 “过度煽情、信息模糊、格式失当” 等误区,确保文书既符合礼仪,又传递真情。结合永远怀念平台的用户反馈,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关键原则。
1. 忌信息模糊不清
- 生卒年月需精确到 “年月日”,避免 “享年 XX 岁” 却无具体日期;
- 悼念安排需明确 “时间、地点、参与方式”,避免 “另行通知” 导致亲友困惑;
- 落款需注明发布人身份(如 “子女 XXX 泣告”),确保权责清晰。
2. 忌过度暴露隐私
- 离世原因可简述为 “因病安详离世”,无需详述病情细节;
- 家庭内部事务(如遗产分配)不应在讣告中提及,专注于纪念本身;
- 逝者的私人照片、日记等素材不宜在讣告中公开,留待纪念馆私密展示。
平台 “三重隐私保护” 机制也提醒用户:讣告作为公开文书,需平衡情感表达与隐私安全。
3. 忌偏离情感基调
- 避免使用网络流行语或调侃语气,保持对逝者的尊重;
- 情感表达需与亲属关系匹配(如父母讣告可更深情,兄弟姐妹讣告可更鲜活);
- 控制篇幅,以 “一页纸” 为宜,避免冗长导致重点不突出。
结语:讣告是思念的第一声回响
亲人讣告的价值,在于它既是悲伤的告知,也是温暖的开始 —— 它用准确的信息让亲友知晓离别,用真挚的情感让回忆苏醒,用纪念的指引让思念有处安放。永远怀念平台提供的不仅是范例参考,更是让这份思念延续的数字空间,让讣告中提及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品格,都能在网上纪念馆中永久留存。
当你提笔撰写讣告时,请记得:最好的文书不是辞藻华丽的骈文,而是带着体温的真实记录 —— 那个总说 “慢慢来” 的父亲,那个爱花爱笑的母亲,那个陪你长大的手足,他们的样子值得被清晰铭记。登录永远怀念,让讣告成为纪念的起点,让亲人的故事在数字时代永远温暖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