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至清明,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象便在人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细雨如丝,洒落在大地上,仿佛是天地间共同为逝去的生命默哀。在传统观念里,清明是祭扫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时刻,人们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回到故乡,前往墓地,清扫墓碑,献上鲜花祭品,以这种实地祭扫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与敬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上扫墓作为一种新兴的祭扫方式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在虚拟空间中缅怀亲人。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清明网上扫墓后还需要实地去吗?为了探寻答案,我们不妨听听殡葬专家的专业见解。
传统实地祭扫:延续千年的情感纽带
传统的实地祭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意义,其根源可追溯至久远的古代。在古代,祭祀祖先被视为国家大事,《周礼》《汉书》等古籍都记载了古人对祖先祭祀活动的重视,《周礼・春官・大祝》中提到 “辨九祭…… 四曰周祭”,周祭便是极为重要的祭祀方式,是对祖先全面祭拜的庄重仪式。从那时起,祭祀祖先便成为维系家族传承的关键环节,最初它包含在 “吉礼” 之中,从祭祀天神、地祇逐渐扩展到对祖先的祭拜,通过摆放食物、酒品,点燃香烛,建立起先人与后代之间的情感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惯正式成型,官方与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共同祭奠先人,此后历代王朝对先代帝陵都有不同形式的维护与祭祀规定。在民间,清明节更是家族成员相聚的重要时刻,长辈在墓前讲述家风家训,让家族的血脉与精神得以代代延续。每至清明,家族成员们成群结队来到先人墓前,焚香点烛,献上祭品,行礼拜祭,墓地成为家族成员共同的记忆与精神寄托之所,每一块墓碑都承载着家族血脉的延续。
传统实地祭扫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人们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认知与对亲情的执着坚守。清明时节,万物生长,草木吐绿,花开如织,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人们前往墓地祭扫,感受着自然的律动与生命的不息。与此同时,祭扫活动也常常与踏青、游春等亲近自然的活动相结合,古代人们习惯在这一天走出家门,远离尘嚣,感受春天的气息,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体悟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网上扫墓:数字时代的祭扫新选择
在现代社会,人员流动迁徙日益频繁,许多人远离故乡,身居异地他国,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每年都能亲临墓地祭扫变得愈发困难。而网上扫墓的出现,为这些人提供了新的祭扫途径。网上扫墓,即通过在网上设立虚拟陵墓,以线上上香、献花、留言等方式进行祭拜。早在 2006 年,民政部门便发文倡导这种绿色文明的网上祭祀方式,随后,各省殡葬服务中心纷纷推出相关服务。到 2018 年,民政部印发《关于推进 “互联网 + 殡葬服务” 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 2019 年底,60% 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要实现业务信息化办理,逐步开展远程告别、网上祭奠、网上预约预订等线上线下互动服务;到 2020 年底,90% 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要综合利用多种线上方式,为群众提供规范、透明、方便、多样的在线服务。
以永远怀念平台为例,它为用户提供了丰富且便捷的网上祭扫体验。用户可免费创建纪念馆,全方位记录逝者的生平,上传照片、语音、视频等资料,让亲人的音容笑貌得以永久留存。在祭扫时,平台提供多种虚拟祭品供用户选择,还设有留言区,方便用户抒发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家族成员即便分散在世界各地,也能通过该平台共同缅怀亲人,打破了时空的阻隔。
网上扫墓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人们就能随时祭扫,满足了人们 “日思夜念” 的情感需求。其次,从环保角度来看,传统实地祭扫时,焚烧纸钱、祭品等行为容易引发火灾,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网上扫墓避免了这些问题,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祭扫方式。再者,网上扫墓还能将先人的文字资料、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方便子孙后代随时查阅,深入了解祖辈的故事与精神。
殡葬专家观点:各有价值,并非替代关系
中国殡葬协会顾问王宏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云祭扫” 为老百姓的祭扫活动增添了新的选择,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一些家属前往现场祭扫存在困难,网络空间的祭扫服务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云祭扫” 有助于改变传统祭扫中的一些陋习,推动文明祭扫的发展,他相信 “云祭扫” 会逐渐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然而,王宏阶也强调,“云祭扫” 很难完全替代传统墓园祭扫的方式。“亲临墓碑前祭扫,那种感受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实地祭扫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云祭扫’虽然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无法完全取代现场祭扫。”
殡葬行业资深从业者李华(化名)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传统实地祭扫所营造的仪式感与氛围是网上扫墓难以比拟的。在墓地,人们亲眼看到墓碑,触摸着冰冷的石碑,周围是宁静的环境,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更强烈地唤起人们对逝者的回忆与情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珍贵。而网上扫墓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便捷性,是对无法实地祭扫情况的一种补充。例如,对于一些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由于距离遥远、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每年回国实地祭扫,网上扫墓成为他们寄托思念的重要方式。但即便如此,当他们有机会回到家乡时,依然会选择前往墓地,亲自为亲人清扫墓碑,献上一束鲜花,完成一次完整的祭扫仪式。
不同群体态度:观念碰撞中的多元选择
不同年龄、生活背景的群体,对于清明网上扫墓后是否还需实地祭扫,持有不同的态度。
许多年轻人对网上扫墓接受度较高。在 “Z 世代” 眼中,“云祭扫” 是文明新风的体现,它不仅便捷,还契合了环保理念。明丽群由于学业繁忙,很少有机会回到家乡,“云祭扫” 成为她排解思念的出口,她认为这是在无法返乡祭扫情况下的有效弥补方式,线上献上虚拟祭品,同样能表达心意。大四学生毛京都也表示,年轻人工作忙碌且远离家乡,难以每年返乡祭扫,网络祭扫以及网络代扫服务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让祭扫变得更加多元。
然而,老一辈人大多更倾向于传统实地祭扫方式。在他们看来,网上扫墓缺乏传统祭扫的 “人情味”,无法真正传达对先人的敬重与思念之情。他们认为,只有亲自前往墓地,清扫墓碑,摆上祭品,跪地磕头,才算是完成了对先人的缅怀。例如,张大爷就坚持每年清明都要回到老家的祖坟祭扫,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逝去的亲人体会到子孙的思念,家族的传承也得以延续。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网上扫墓与实地祭扫并非二选一的关系,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期间出行受限、身处异国他乡无法及时赶回等,网上扫墓能够解燃眉之急,让人们及时表达对先人的思念。而在条件允许时,再前往实地祭扫,完成传统仪式,这样既能享受网上扫墓的便捷,又能不违背传统习俗。
综合考量:尊重传统,顺应变化
清明网上扫墓后是否还需要实地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这取决于个人的情感需求、生活状况以及对传统习俗的理解。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传统实地祭扫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内涵与家族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仪式感和情感传递的直接性是无可替代的,对于维系家族情感、传承家风家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网上扫墓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生活和远距离迁徙的现实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环保的祭扫方式,让思念能够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得以抒发。
殡葬专家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参考,即两者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群体的态度也反映出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思考与选择。因此,我们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是选择网上扫墓、实地祭扫,还是两者结合的方式,其核心都是对逝者的缅怀与思念。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我们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新兴的祭扫方式,让清明祭扫这一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以各种形式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