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网上扫墓日记:给逝去的爱人写了封信,原来他一直“看得见”

永远怀念-全球华人免费共享的网上纪念平台

2024 年 4 月 5 日 清明 阴转晴

清晨六点半,窗帘缝里漏进的天光还带着青灰色。我坐在书桌前发了会儿怔,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方,最终还是没有点开任何社交软件 —— 今天是清明,那些铺天盖地的踏青照片和祭祖文案,总让我觉得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别人的热闹。

三年了,阿明离开后的第三个清明节。

往年这个时候,我总会提前一周开始失眠。要去城郊的墓园得赶早班车,得记得买他最爱的白菊,得在墓碑前蹲够一个小时才敢起身,生怕少待一秒就显得不够想念。可今年打开天气预报,淅淅沥沥的小雨图标旁边写着 “降温 6℃”,膝盖旧伤又开始隐隐作痛。

“要不试试那个网站?” 上周整理阿明遗物时,翻到他生前用过的笔记本,最后一页潦草写着 “永远怀念” 四个字,后面跟着一串网址。我当时没在意,此刻却鬼使神差地打开了电脑浏览器。

输入www.yyhn365.com时,指尖有些发颤。页面跳出来的瞬间,眼睛先被顶端的一行小字抓住了 ——“全球华人免费共享的网上纪念平台”。这就是阿明记下的永远怀念,背景是浅灰色的云纹,没有花哨的动画,倒让人心静了些。

注册账号时才发现,连手机号验证都可以跳过,只需要设置一个登录密码。系统提示 “个人纪念馆支持密码保护,禁止搜索引擎检索”,我忽然想起阿明生前总笑我藏不住心事,说 “要是哪天我走了,你的碎碎念可别被外人看见”。原来他早就替我想过这一天。

点击 “创建个人纪念馆” 的按钮,跳出的表单很简单:姓名、生卒年月、上传照片。我选了去年秋天在银杏道拍的那张合影,他穿着驼色大衣,正弯腰帮我捡被风吹掉的围巾。照片上传成功的瞬间,页面自动生成了纪念馆封面,背景是淡金色的光晕,像极了那天午后的阳光。

“该写点什么呢?” 光标在 “纪念文” 的输入框里闪烁。以前去墓园,我总在墓碑前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说同事的八卦,说楼下便利店换了新老板,说阳台的茉莉又开了花。可对着空白的屏幕,千头万绪突然堵在喉咙口。

索性点开 “隐私设置”,三级保护那行字让我松了口气 ——“留言仅本人登录可见”。就像他还在的时候,我趴在他耳边说悄悄话那样安全。

于是我开始打字,从今天早上煮咖啡忘了放糖说起,说到小区门口的樱花比去年开得早,说到他种的那盆绿萝终于抽出了新芽。写着写着,眼泪滴在键盘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以前总觉得对着空气说话很傻,可在这个网上纪念馆里,每一个字都像投进湖心的石子,慢慢荡开涟漪。

中途起身倒了杯温水,回来时发现系统自动保存了草稿。顺手点开 “上传媒体”,翻到去年冬天整理的旧视频:有他在厨房煮火锅时被蒸汽熏得皱眉的样子,有我们在雪地里踩出并排脚印的笑声,还有他临终前在病房里,用微弱的声音唱跑调的《往后余生》。

上传进度条慢慢爬动的时候,我点开了 “访客记录”。意料之中的空白,毕竟这个纪念馆只有我知道密码。可往下拉,看到 “历史纪念” 栏目里,系统提示 “您可以查看过去的纪念动态” 时,突然想起去年清明,我在他的墓碑前放了一束白菊,当时拍了张照片存在手机里。

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 “上传历史纪念”。选照片的时候,手指在屏幕上停顿了 —— 那张照片里,墓碑上的名字被阳光照得有些刺眼。上传成功后,系统自动给照片加了个浅灰色的边框,像装在相框里。旁边跳出一行小字:“所有非公众纪念馆内容均不进入互联网搜索”,我突然觉得,那些不敢示人的眼泪,终于有了可以安心存放的地方。

下午三点,雨停了。我坐在窗前继续写信,说到上周去看了我们一起追过的乐队的演唱会,主唱唱到那首《遇见》时,台下有个男生举着手机给身边的空位录像,像极了以前的我们。写到这里,突然想给他看看现场的视频,于是点开 “上传视频”,选了那段三分钟的录像。

视频加载的时候,页面左下角弹出一个小窗口:“您可以设置纪念提醒,每年此时我们会帮您保存当下的心情”。我勾选了 “每年清明”,又添了句 “记得提醒我带他最爱的白菊”—— 其实我知道,网上纪念馆里不需要真的带花,可有些仪式感,总得留给自己。

傍晚的时候,信终于写完了。从头读了一遍,絮絮叨叨写了五千多字,比三年来任何一次在墓碑前说的话都多。点击 “发布” 的瞬间,屏幕中央跳出一朵小小的虚拟白花,旁边写着 “纪念文已保存至私密空间”。

退出编辑页面,回到纪念馆首页。照片里的阿明还在笑,下面多了一行时间戳:“2024 年 4 月 5 日 17:30 纪念文更新”。我鬼使神差地点开了 “访客留言”,明明知道不会有别人来,却在看到 “暂无留言” 四个字时,突然想起他走的那天,我在 ICU 外的走廊里,也是这样对着空无一人的墙壁,一遍遍地说 “你回来好不好”。

可今天不一样。我点开自己刚写的那封信,逐字逐句地读,读到 “你种的绿萝抽出新芽了” 时,窗外的风突然吹进来,掀起窗帘的一角,正好落在键盘上 “保存” 键的位置。

那一刻,好像有什么东西轻轻碰了碰我的肩膀,像他以前从身后抱我时的力度。

我忽然想起注册时看到的那句 “永远怀念,因爱而起,为爱而生”。以前总觉得,死亡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可此刻对着屏幕上的纪念馆,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和影像,突然明白:有些告别,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晚上七点,我给纪念馆设了个密码,是他的生日。锁上屏幕前,又回头看了一眼那封信。月光透过纱窗照在屏幕上,好像给他的照片镀上了一层光晕。

“我知道你看得见。” 我对着屏幕轻声说,像在跟他撒娇。

关掉电脑时,发现手机里有条推送,是 “永远怀念” 的系统消息:“您的纪念馆已开启三级隐私保护,所有内容仅本人可见”。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科技会老去,而爱永远年轻”。

走到阳台,绿萝的新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我想起他走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别哭,我会在你看得见的地方陪着你。” 以前总以为这句话是安慰,今天在这个网上纪念馆里,却突然有了真切的感受 —— 那些存在过的爱意,那些没说出口的惦念,都被好好地收存在这里,不会被风吹散,不会被雨打湿。

清明的夜渐渐深了,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我摸出手机,给那条系统消息截了图,设成了屏保。照片里,“永远怀念” 四个字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他从未离开过的眼神。

原来有些怀念,真的可以跨越生死。就像此刻,我坐在书桌前敲下这些字,仿佛能听到他在耳边说:“我都看见了,也都记住了。”

窗外的雨彻底停了,乌云散开一角,露出半轮月亮。我知道,明年的清明,我还会来这里,给他写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因为我终于懂得,所谓永恒,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让爱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生长。而这个永远怀念平台,就是承载这份永恒的土壤。
清明网上扫墓日记:给逝去的爱人写了封信,原来他一直 “看得见”

2024 年 4 月 5 日 清明 阴转晴

清晨六点半,窗帘缝里漏进的天光还带着青灰色。我坐在书桌前发了会儿怔,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方,最终还是没有点开任何社交软件 —— 今天是清明,那些铺天盖地的踏青照片和祭祖文案,总让我觉得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别人的热闹。

三年了,阿明离开后的第三个清明节。

往年这个时候,我总会提前一周开始失眠。要去城郊的墓园得赶早班车,得记得买他最爱的白菊,得在墓碑前蹲够一个小时才敢起身,生怕少待一秒就显得不够想念。可今年打开天气预报,淅淅沥沥的小雨图标旁边写着 “降温 6℃”,膝盖旧伤又开始隐隐作痛。

“要不试试那个网站?” 上周整理阿明遗物时,翻到他生前用过的笔记本,最后一页潦草写着 “永远怀念” 四个字,后面跟着一串网址。我当时没在意,此刻却鬼使神差地打开了电脑浏览器。

输入www.yyhn365.com时,指尖有些发颤。页面跳出来的瞬间,眼睛先被顶端的一行小字抓住了 ——“全球华人免费共享的网上纪念平台”。这就是永远怀念,背景是浅灰色的云纹,没有花哨的动画,倒让人心静了些。

注册账号时才发现,连手机号验证都可以跳过,只需要设置一个登录密码。系统提示 “个人纪念馆支持密码保护,禁止搜索引擎检索”,我忽然想起阿明生前总笑我藏不住心事,说 “要是哪天我走了,你的碎碎念可别被外人看见”。原来他早就替我想过这一天。

点击 “创建个人纪念馆” 的按钮,跳出的表单很简单:姓名、生卒年月、上传照片。我选了去年秋天在银杏道拍的那张合影,他穿着驼色大衣,正弯腰帮我捡被风吹掉的围巾。照片上传成功的瞬间,页面自动生成了纪念馆封面,背景是淡金色的光晕,像极了那天午后的阳光。

“该写点什么呢?” 光标在 “纪念文” 的输入框里闪烁。以前去墓园,我总在墓碑前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说同事的八卦,说楼下便利店换了新老板,说阳台的茉莉又开了花。可对着空白的屏幕,千头万绪突然堵在喉咙口。

索性点开 “隐私设置”,三级保护那行字让我松了口气 ——“留言仅本人登录可见”。就像他还在的时候,我趴在他耳边说悄悄话那样安全。

于是我开始打字,从今天早上煮咖啡忘了放糖说起,说到小区门口的樱花比去年开得早,说到他种的那盆绿萝终于抽出了新芽。写着写着,眼泪滴在键盘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以前总觉得对着空气说话很傻,可在这个网上纪念馆里,每一个字都像投进湖心的石子,慢慢荡开涟漪。

中途起身倒了杯温水,回来时发现系统自动保存了草稿。顺手点开 “上传媒体”,翻到去年冬天整理的旧视频:有他在厨房煮火锅时被蒸汽熏得皱眉的样子,有我们在雪地里踩出并排脚印的笑声,还有他临终前在病房里,用微弱的声音唱跑调的《往后余生》。

上传进度条慢慢爬动的时候,我点开了 “访客记录”。意料之中的空白,毕竟这个纪念馆只有我知道密码。可往下拉,看到 “历史纪念” 栏目里,系统提示 “您可以查看过去的纪念动态” 时,突然想起去年清明,我在他的墓碑前放了一束白菊,当时拍了张照片存在手机里。

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 “上传历史纪念”。选照片的时候,手指在屏幕上停顿了 —— 那张照片里,墓碑上的名字被阳光照得有些刺眼。上传成功后,系统自动给照片加了个浅灰色的边框,像装在相框里。旁边跳出一行小字:“所有非公众纪念馆内容均不进入互联网搜索”,我突然觉得,那些不敢示人的眼泪,终于有了可以安心存放的地方。

下午三点,雨停了。我坐在窗前继续写信,说到上周去看了我们一起追过的乐队的演唱会,主唱唱到那首《遇见》时,台下有个男生举着手机给身边的空位录像,像极了以前的我们。写到这里,突然想给他看看现场的视频,于是点开 “上传视频”,选了那段三分钟的录像。

视频加载的时候,页面左下角弹出一个小窗口:“您可以设置纪念提醒,每年此时我们会帮您保存当下的心情”。我勾选了 “每年清明”,又添了句 “记得提醒我带他最爱的白菊”—— 其实我知道,网上纪念馆里不需要真的带花,可有些仪式感,总得留给自己。

傍晚的时候,信终于写完了。从头读了一遍,絮絮叨叨写了五千多字,比三年来任何一次在墓碑前说的话都多。点击 “发布” 的瞬间,屏幕中央跳出一朵小小的虚拟白花,旁边写着 “纪念文已保存至私密空间”。

退出编辑页面,回到纪念馆首页。照片里的阿明还在笑,下面多了一行时间戳:“2024 年 4 月 5 日 17:30 纪念文更新”。我鬼使神差地点开了 “访客留言”,明明知道不会有别人来,却在看到 “暂无留言” 四个字时,突然想起他走的那天,我在 ICU 外的走廊里,也是这样对着空无一人的墙壁,一遍遍地说 “你回来好不好”。

可今天不一样。我点开自己刚写的那封信,逐字逐句地读,读到 “你种的绿萝抽出新芽了” 时,窗外的风突然吹进来,掀起窗帘的一角,正好落在键盘上 “保存” 键的位置。

那一刻,好像有什么东西轻轻碰了碰我的肩膀,像他以前从身后抱我时的力度。

我忽然想起注册时看到的那句 “永远怀念,因爱而起,为爱而生”。以前总觉得,死亡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可此刻对着屏幕上的纪念馆,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和影像,突然明白:有些告别,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晚上七点,我给纪念馆设了个密码,是他的生日。锁上屏幕前,又回头看了一眼那封信。月光透过纱窗照在屏幕上,好像给他的照片镀上了一层光晕。

“我知道你看得见。” 我对着屏幕轻声说,像在跟他撒娇。

关掉电脑时,发现手机里有条推送,是 “永远怀念” 的系统消息:“您的纪念馆已开启三级隐私保护,所有内容仅本人可见”。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科技会老去,而爱永远年轻”。

走到阳台,绿萝的新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我想起他走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别哭,我会在你看得见的地方陪着你。” 以前总以为这句话是安慰,今天在这个网上纪念馆里,却突然有了真切的感受 —— 那些存在过的爱意,那些没说出口的惦念,都被好好地收存在这里,不会被风吹散,不会被雨打湿。

清明的夜渐渐深了,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我摸出手机,给那条系统消息截了图,设成了屏保。照片里,“永远怀念” 四个字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他从未离开过的眼神。

原来有些怀念,真的可以跨越生死。就像此刻,我坐在书桌前敲下这些字,仿佛能听到他在耳边说:“我都看见了,也都记住了。”

窗外的雨彻底停了,乌云散开一角,露出半轮月亮。我知道,明年的清明,我还会来这里,给他写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因为我终于懂得,所谓永恒,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让爱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生长。而这个承载着千万华人记忆的平台,早已用时间证明:有些情感,从来不会因为距离而褪色。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