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路过外公常去的静安寺旁弄堂,粢饭团的香气飘得老远,却再没人在巷口喊 “小囡,来吃块热乎粢饭糕”—— 谨以沉痛之心,借永远怀念平台的适配模板,结合上海人 “重细节、讲分寸” 的习惯,告知各位亲友:吾外公____(姓名,如 “陈阿明”)于公元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在上海市____区(如 “徐汇”“黄浦”)家中安详走了,享年____岁。文中每处细节都藏着上海的生活气,也把外公的念想存进了为他建的个人纪念馆,愿各位亲友能送他最后一程。
一、上海讣告通用模板(分场景,直接填)
(一)完整版讣告(适用于正式告知亲友、张贴或发朋友圈)
讣告
吾外公____(姓名),公元____年____月____日(农历____年____月____日)生于上海市____区____路____弄____号(石库门老宅 / 新里住宅,上海地址需写清 “弄堂 + 门牌号”),因____(简要原因,如 “年老体衰、安详辞世”,忌夸大病情),于公元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在上海市____区____医院(或 “家中”)与世长辞,享年____岁。
外公生平:
外公一辈子在上海生活,早年是____(上海特色职业,如 “南京东路绸布店店员”“弄堂里的修鞋匠”“国营纺织厂工人”),待人和气,街坊都喊他 “阿明爷叔”。他每天清晨会去弄堂口买粢饭团,总多要一勺白糖;我小时候赖床,他就端着泡饭 + 酱瓜进房间,说 “快点吃,不然赶不上弄堂口的早点摊”;逢年过节,他会在石库门天井里炸春卷,油香飘满整条弄堂,邻居家的小囡都来蹭吃。这些带着上海弄堂味的小事,我们已整理成老照片,存进了永远怀念的个人纪念馆。
后事安排:
- 告别仪式:定于公元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在上海市____殡仪馆____厅(如 “龙华殡仪馆归真厅”“宝兴殡仪馆安乐厅”,上海殡仪馆需写清区县 + 厅名)举行,亲友可着素色衣物前往,建议乘坐____(公共交通,如 “地铁 11 号线至云锦路站”,上海人习惯提交通方式);
- 线上缅怀:因部分亲友在外地(如 “苏州、杭州”),我们在永远怀念为外公建了纪念馆(密码:____,如 “外公生日 19500215”),馆内已上传他炸春卷的老视频、常听的沪剧《罗汉钱》选段,亲友可登录献电子白菊、留纪念言;
- 丧仪从简:遵外公遗愿,不收受礼金,若亲友想表心意,可带一束白菊(上海丧仪忌送鲜艳花卉),或在纪念馆分享与外公的弄堂回忆。
外公虽已远去,但他教我们 “做人要笃定、待人要客气” 的上海老话,会永远记在心里。
孝外孙 / 外孙女____(姓名) 率阖家泣告
公元____年____月____日(农历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精简版讣告(适用于微信家族群、邻里群快速告知)
各位亲友、街坊:
沉痛告知,吾外公____(姓名)于公元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在上海市____区家中安详走了,享年____岁。
告别仪式定在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上海市____殡仪馆____厅;我们也参照讣告模板,在永远怀念建了外公纪念馆(密码:),方便外地亲友线上缅怀。外公生前爱和街坊聊弄堂旧事,若您有回忆想分享,欢迎在馆里留言。盼大家保重身体,送外公最后一程。孝外孙 / 外孙女 公元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5 个上海本地细节:符合习惯不踩雷
细节 1:地址写 “弄堂 + 门牌号”,上海人认 “弄堂归属感”
上海人对 “弄堂” 有特殊情结,讣告里的籍贯 / 逝世地点若写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 123 弄 45 号”,比只写 “上海市静安区” 更具体 —— 亲友看到 “123 弄”,会立刻想起 “哦,是以前常去的那个石库门弄堂”。
反例:“生于上海市静安区”(太笼统,街坊不知具体在哪);正例:“生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 789 弄 10 号新里”(清弄堂、门牌号,贴合上海地址习惯)。
细节 2:生平加 “上海饮食 / 地标”,满是弄堂生活气
上海讣告忌 “空泛说品德”,要加本地饮食(泡饭、粢饭团、小笼包)、地标(外滩、静安寺、弄堂口早点摊),比如:“外公每天傍晚去外滩散步,回来会给我带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他修鞋的摊子在弄堂口,旁边就是卖生煎的老字号,我总蹲在摊子旁等他收工”。
这些细节能让上海亲友瞬间共情,想起 “这就是咱们弄堂里的阿爷”,比 “外公勤劳善良” 更动人。
细节 3:语言用 “上海闲话” 里的亲切词,忌冰冷书面语
上海人说话讲究 “客气又热络”,讣告里可用 “阿爷”“小囡”“笃定”“客气” 等词,避免 “逝世”“永别” 等生硬表述:
- 不说 “外公逝世”,改 “外公安详走了”;
- 不说 “照顾晚辈”,改 “外公总把弄堂里的小囡当自家孙辈疼”;
- 不说 “待人友善”,改 “外公对街坊老老小小都客气,谁家有事他都肯搭手”。这样的表述更贴上海人的说话习惯,读起来不疏离。
细节 4:丧仪提 “白菊 + 交通方式”,符合上海规矩
上海丧仪有两个默认习惯:
- 忌送鲜艳花卉,只收白菊(或白百合),讣告里可写 “若您来告别,带一束白菊就好,不用破费”;
- 上海交通复杂,告别仪式地点要附公共交通(地铁 / 公交),比如 “龙华殡仪馆可乘地铁 11 号线至云锦路站,4 号口出步行 5 分钟”,方便亲友前往,避免 “找不到地方” 的尴尬。
细节 5:线上纪念馆存 “沪剧 + 弄堂老照片”,留上海记忆
上海人念旧,可在永远怀念的纪念馆里存两类内容:
- 外公常听的沪剧(如《雷雨》《芦荡火种》选段)、爱听的上海评弹;
- 弄堂老照片(如外公在天井里浇花、和街坊搓麻将、带小囡逛城隍庙的影像)。去年帮上海的表姐写讣告时,她把外公炸春卷的视频存进馆里,远在国外的表哥看到,留言说 “闻到春卷的油香,就像回到弄堂里的小时候”,比只存文字更有念想。
三、结合平台的上海专属用法(新手也能会)
1. 用讣告模板填上海细节,不用瞎琢磨
怕写不对上海习惯?打开永远怀念,在文案专区找到讣告模板,里面已标好 “上海细节填空位”,比如 “(外公常去的上海地标)”“(外公爱吃的上海点心)”,只需填入 “城隍庙”“小笼包”,5 分钟就能改出满是上海味的讣告,全程免费,不用操心格式。
若外公爱听传统曲艺,还能关联周洁纪念馆—— 去年帮浦东的王先生写讣告,他外公爱看法式古典舞,就在讣告里写 “外公常说周洁老师的舞蹈‘灵’,我们已在周洁纪念馆收藏了她的《丝路花雨》片段,想他了就点开看看,像他还在旁边一起看一样”,既贴外公喜好,又藏上海人的 “艺术情结”。
2. 纪念馆设 “弄堂亲友组”,方便互动
上海弄堂邻里感情深,可在纪念馆里设置 “弄堂亲友” 分组,邀请外公的老街坊加入 —— 姨妈留 “想起阿明爷叔帮我家修水管,弄堂里的水漫到脚踝也没停”,隔壁李阿婆留 “你外公炸的春卷,我家囡囡到现在还念着”,这些留言会一直保存在馆里,往后翻看,就像弄堂里的热闹劲儿还在。
3. 附 “上海丧仪小提醒”,帮亲友避礼俗坑
讣告末尾可加一句上海礼俗提醒,比如:“上海丧仪忌穿红戴绿,建议着黑 / 灰 / 白等素色衣物;告别仪式后有便饭,是本帮菜(如腌笃鲜、红烧肉),简单吃点不用客气”,帮外地亲友避开 “不懂规矩” 的尴尬,也显上海人的 “周到”。
附:上海讣告细节 checklist
□ 地址是否写清 “上海区县 + 路名 + 弄堂 + 门牌号”?
□ 生平是否加了 “上海饮食 / 地标 / 弄堂生活” 细节?
□ 语言是否用 “阿爷、小囡” 等上海闲话,避免冰冷词?
□ 丧仪是否提 “白菊 + 公共交通方式”?
□ 纪念馆是否存了 “沪剧 / 弄堂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