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桌上的毛边纸堆得越来越厚,砚台里的墨汁换了三回,当 “寿” 字的最后一笔捺画终于有了您当年说的 “如刀削般有力” 时,我对着空荡的客厅轻声说:“爸,您看这样行不?”
您退休那天的情景还像在昨天。单位送的水晶摆件上刻着 “功成身退”,您却在饭桌上敲着筷子说:“这才刚开始呢,我报了老年大学书法班,以后家里到处都是我的字。” 那时您眼里的光,比摆件上的反光还亮。可计划赶不上变化,退休证刚揣热乎,您就被查出了病。最后一次在医院见您,您攥着我的手说 “可惜了那支狼毫笔”,我才发现您枕头下藏着本《楷书入门》,书角都翻卷了。
您走后的第三年,我在 **永远怀念** 建了这座纪念馆。最初只是想存您的照片,没想到它慢慢成了我们父子俩 “一起学书法” 的地方。今天,我把新写的《兰亭集序》片段传上去时,系统提示 “上传成功” 的弹窗像您当年检查我的作业时,在本子上画的红勾。
一、那支狼毫:未竟的退休计划
您的退休清单写在旧台历上,第一条就是 “买狼毫笔、徽墨、半生熟宣纸”。我后来在文具店按图索骥,老板说 “老先生现在都爱用兼毫”,可我还是挑了最传统的纯狼毫 —— 就像您总说的 “老规矩不能破”。
第一次在纪念馆 “影像珍藏” 上传这支笔的照片时,手指总对不准拍摄键。笔杆上刻着 “宁静致远”,是您住院时我偷偷刻的,那时您已经握不住笔了。照片下的备注我写了又改:“爸,这是您念叨的狼毫,笔锋很挺,写‘永字八法’正合适。” 妹妹在协作留言里说:“记得爸总说退休要写春联,咱家再也不用买现成的了。” 哥哥则发来一段语音,里面是他模仿您的语气:“写书法要沉住气,跟我当年教你钓鱼一样。”
您台历上的计划我都记得:每周三去老年大学上课,周末在家给街坊写扇面,过年时在社区写春联。这些没能实现的事,我在纪念馆的 “生平故事” 里一一补全了。“2021 年 3 月 10 日,爸的第一节书法课,老师夸他握笔姿势标准”“2021 年 12 月 25 日,爸给邻居王大爷写了‘福’字,王大爷回赠了一瓶好酒”…… 这些虚构的日常,写的时候总觉得您就在旁边笑:“瞎编啥,我哪有这么厉害。”
上周整理您的遗物,在樟木箱底层翻出块蓝布,里面包着您年轻时获得的 “钢笔书法比赛一等奖” 奖状。原来您早就喜欢写字,只是为了供我们上学,把爱好压在了箱底。我把奖状扫描上传到 “纪念文献”,设了三级隐私 —— 有些愧疚的话,只能在您 “一个人” 看的时候说:“爸,原来您藏着这么多本事,我们都不知道。”
二、云端书房:替您完成的作业
纪念馆的 “纪念物品” 板块成了我的 “书法作业展”。每周我都上传新写的字,从最初歪歪扭扭的 “一” 字,到现在能完整写下来的《心经》,每一张都标注着 “第 X 次练习”。
您总说 “字如其人,要端正”,可我第一次写的 “孝” 字,撇画歪得像条泥鳅。那天在纪念馆留言:“爸,今天的字太丑了,您要是在肯定会用戒尺敲我手。” 第二天登录时,发现哥哥补充了条评论:“爸当年教我写字,说‘不怕歪,就怕不改’,我把他的话录下来了。” 点开那段语音,您的声音带着笑意:“慢慢来,笔要稳,心要静。” 听着听着,眼泪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渍,倒像个天然的印章。
平台的 “协作共建” 功能,让全家人都成了您的 “书法学生”。妹妹练的是隶书,她说 “这种字体圆滚滚的,像爸做的肉包子”;侄子在国外留学,用毛笔写英文,说 “要让爷爷看看洋文也能写得有风骨”;连八十岁的奶奶都拍了她写的 “寿” 字,备注 “你爸小时候总偷学我写字”。我们约定每月十五 “交作业”,纪念馆的动态区像个热闹的书法课堂,您的虚拟供桌上,摆着我们各自的作品照片,就像过年时全家围坐分食的年夜饭。
有次翻看 **金庸纪念馆**,发现有网友上传了先生写的 “侠之大者” 条幅。突然想起您住院时,病房墙上贴着报纸上的金庸手迹,您说 “这字有侠气”。我把那张照片存到您的纪念馆,配文:“爸,您看这字是不是很有力量?我正学着呢。”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您的纪念馆访客里,有位书法老师留言:“令尊的眼光好,金庸先生的字确实有风骨,您的字也进步很快。” 那一刻,突然觉得您就站在我身后,拍着肩膀说 “不错吧”。
三、笔墨传家:您教我的人生道理
您常说 “写书法就像过日子,起笔要藏锋,收笔要有力”。以前不懂,现在握着笔才明白:横画要平,像做人要正直;竖画要直,像做事要坚定;撇捺要舒展,像待人要宽厚。这些道理,我在给您的祭文里写了又写。
“今天写‘和’字,想起您总说‘家和万事兴’,当年为了让我和妹妹上大学,您默默换了份更累的工作。这字的口字旁,我特意写得方方正正,像咱们家那扇总敞开的门。”
“练习‘忍’字时,笔尖总分叉。突然想起您生病时从没喊过疼,只是说‘忍忍就过去了’。现在才懂,这字看着简单,写好太难。”
“写‘爱’字时,宝盖头总盖不严实。您教我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它,说‘对家人的爱,要像这笔画一样,把所有人都护在底下’。”
这些带着墨香的思念,我都存在 “时光信箱” 里,设置成 “每年生日自动发送”。就像您当年在我生日时,总会把写好的字塞进红包,说 “一年一个字,等你集齐了,就长大了”。
平台的 “隐私保护” 让这份传承更安心。我给您的纪念馆设了密码,是您的生日加 “书法” 两个字的首字母。每次输入密码,都像打开您书房的门,看见您坐在台灯下,说 “过来,爸教你写今天的字”。那些只对您可见的私密留言,藏着我练字时的崩溃、进步时的得意,还有对您没说出口的感谢 —— 就像您藏在箱底的书法梦,虽然没说,却从未忘记。
四、墨香里的重逢:您的字,活在我们的日子里
上个月社区搞书法展,我把替您完成的 “福寿康宁” 四条屏送展,标签上写着 “代父亲 XXX 作”。开展那天,妹妹带着孩子去看,小家伙指着字说 “这是爷爷写的”。原来有些东西真的能遗传,就像您的字迹,藏在我的笔锋里;您的耐心,落在我教孩子写字的动作里。
纪念馆的 “年度回顾” 功能,自动生成了这三年的 “书法成长报告”:共上传作品 156 幅,家人协作留言 89 条,访客点赞 52 次。看着那些从歪扭到工整的字迹,突然明白您说的 “退休不是结束”—— 您的退休生活,正通过这些笔墨,在我们的日子里延续。
前几天梦到您坐在老年大学的教室里,手里握着那支狼毫笔,老师夸您 “进步最快”。您笑着回头,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您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金粉。醒来后我立刻写了幅 “如愿”,上传时特意选了您最喜欢的米黄色宣纸。
爸,今天的墨汁里我加了点桂花露,是您种的那棵桂花树的花。您总说 “字要有香气才不俗”,您闻闻,现在是不是有那股味儿了?
书桌上的狼毫笔还在等我,砚台里的墨汁还没干。以后的日子还长,我会接着替您写下去 —— 写春天的 “萌发”,写夏天的 “繁茂”,写秋天的 “收获”,写冬天的 “宁静”。等攒够了四季,就把它们整整齐齐铺在纪念馆里,像您当年承诺的那样,让家里 “到处都是您的字”。
您看,退休后的日子,其实一直都在。